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
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 • 优秀团队
浙江省精品科技期刊

过刊目录

  • 2011年, 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25
      

  • 全选
    |
  • 张 诚,吕翠玉,顾卓伟,苏 畅,徐立新
    2011, 39(5): 473-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脂肪油、间苯二甲酸、偏苯三酸酐及三羟甲基丙烷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成盐法合成了水性 醇酸树脂,其中苯甲酸为改性剂.研究了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及其氨基烤漆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并 用红外光谱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确定改性水性醇酸树脂最终酸值为 50~55,油度为35.讨论了油度、最终酸值、苯甲酸和偏苯三酸酐的加入量、脂肪油、多元醇对水性 醇酸树脂及漆膜性能的影响,优选了助溶剂和中和剂,其中苯甲酸的质量分数为6%左右,偏苯三 酸酐的质量分数为10%左右的树脂综合性能较好,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用HMMM 作 交联树脂,可制得性能优异的水性醇酸氨基烤漆.性能测试表明:所制烤漆硬度可高达3H,光泽为 95,附着力等其他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溶剂型涂料的技术指标,可以直接用于铁制品上.
  • 赵德明,竺三奇,李 敏,张建庭,金宁人
    2011, 39(5): 479-4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硝基咪唑类衍生物是重要医药和含能材料有机中间体,2-氯-4-硝基咪唑是其中的代表性物 质.以咪唑为原料,经硝化、重排、氯化等反应得到2-氯-4-硝基咪唑及其中间体,研究结果表明:咪 唑在混酸中经硝化下反应得4-硝基咪唑收率89.6%,HPLC纯度99.4%;以4-硝基咪唑为原料,在 浓硫酸、乙酸酐和NaNO3 存在下反应得1,4-二硝基咪唑收率87.1%,HPLC纯度98.7%;1,4-二 硝基咪唑在氯苯中经重排反应得2,4-二硝基咪唑收率84.8%,HPLC纯度98.9%;在盐酸存在下 氯化得到2-氯-4-硝基咪唑收率75.6%,HPLC纯度99.6%.反应目标产物采用红外光谱和1 HNMR 定性表征确认.
  • 李东东,褚有群,马淳安
    2011, 39(5): 484-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技术研究了甲苯在三乙胺三氟化氢(Et3N·3HF)中的阳极氟 化性能,并考察了溶剂(CH3CN)对电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苯在铂电极上的氟化过程受扩散 控制;CH3CN对甲苯在铂电极上的氧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含1mol/L Et3N·3HF的CH3CN溶 液具有最强的伏安响应性能,但CH3CN溶液体系的电解过程中阳极表面极易形成不导电的聚合 物膜,从而使甲苯的氟化反应无法进行.纯的Et3N·3HF中甲苯在铂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具有 三个氧化峰;恒电位电解实验证实,甲苯的氟化反应首先发生在甲基上,生成单氟甲基苯和二氟化 甲基苯,其后再发生苯环上的氟化.因此,通过控制电极电位在纯Et3N·3HF中可实现甲苯的选 择性电氟化.
  • 董大际,李郁锦,柯毅胤,贾建洪,韩 亮,盛卫坚,高建荣
    2011, 39(5): 489-4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以乙酸乙酯、甲酸乙酯、氢化钠、胺等简单化合物为原料经两步一锅煮的方法合成β-烯 胺酯,并考察了溶剂、投料比、碱等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反应条件:甲苯为溶剂,投 料比为n(乙酸乙酯)∶n(氢化钠)∶n(甲酸乙酯)∶n(胺盐酸盐)=1.0∶1.0∶1.2∶1.2,得到目标 产物β-烯胺酯的收率为73%.用不同胺的盐酸盐参与反应,以中等收率得到相应的N-烷基-氨基丙 烯酸酯.仲胺选择性得到反式产物,伯胺得到顺反异构混合物,并以顺式产物为主.
  • 华 诚,张 诚,汪耿豪,欧阳密,马淳安
    2011, 39(5): 493-5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采用电化学共聚法制备了一类新型手性共聚物修饰玻碳电极,初步分析了聚合单体分子 结构以及共聚单体投料比对电极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报道了手性聚合单体(S)- 1,1′-联萘基-2, 2′-双(N-取代吡咯己酸酯)(BPL)和(S)- 1,1′-联萘基-2,2′-双(N-取代吡咯苯甲酸酯)(BAL)的合 成方法;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和圆二色谱等分析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运用 循环伏安法测试了共聚物修饰电极的手性识别性能.实验表明:两种共聚物修饰电极均具有明显的 手性识别性能,通过增加共聚物结构中手性单元比例或者采用刚性结构苯环替代BPL单体分子中 的长链烷烃可以提高共聚物修饰玻碳电极的手性识别能力.
  • 朱祥英,王丽丽,潘再法,傅宇飞
    2011, 39(5): 501-5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金银花、连翘及其药对粉末 中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的化合物种类分别为57,68和88种;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对挥发性成分 和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并采用该法分析了药对混合粉末样品和水煎液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并与SD 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SPME法较SD法所得挥发性成分更多,组成分布有一定差异;粉末样品 与水煎液样品的SPME法所得的组成分布大致相同,且重现性良好.结果表明:HS-SPME-GC/MS 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中草药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粉末样品可以替代水煎液样品用于金银 花、连翘药对配伍研究.
  • 李俊奇,乔治国,崔付娜,宋庆宝
    2011, 39(5): 508-5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手性席夫碱和手性β-氨基醇是近年来关注较多且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优秀配体或催化剂.以天然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简单的两步反应生成手性β-氨基醇Ⅲ,再与 实验室自制二茂铁羰基化合物Ⅳ在室温下于二氯甲烷溶剂中反应,高产率(93.1%)生成新型手性 席夫碱配体Ⅴ,该手性席夫碱配体经三倍当量的硼氢化钠还原生成二茂铁修饰的手性β-氨基醇Ⅵ. 化合物Ⅴ和Ⅵ都未见文献报道.产物及中间体结构均经IR,1 H NMR和MS表征确认.
  • 杨张艳,郭红云
    2011, 39(5): 511-5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廉价的酸性离子液体N-甲基吡咯烷酮硫酸氢盐([Hnmp]HSO4)作催化剂,在无溶剂加 热条件下,芳香醛、1,3-二羰基化合物和尿素或硫脲三组分一锅法Biginelli反应合成一系列3,4-二 氢嘧啶-2(1H)-酮衍生物.实验过程中,对反应的溶剂体系、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进行优化,得出 最佳反应条件:无溶剂,离子液体催化剂摩尔用量为醛用量的10%,反应温度100℃.该合成法操 作简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不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友好、离子液体可循环使用且使用6次后催 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 潘理黎,程海岩,王 潇,严金英,于国峰,邱婧伟,赵 静
    2011, 39(5): 516-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铁炭微电解-絮凝沉淀-臭氧技术对高浓度危险化工废液进行预处理.研究表明,铁炭 法优化工艺条件的pH 值为5,铁炭体积比为V(Fe)∶V(C)=2∶1,反应时间30min,反应2次;絮 凝沉淀反应条件为:初始pH 值在7~8,投加PAM 2mg/L,饱和氢氧化钙500mg/L;臭氧优化工 艺条件为絮凝沉淀出水1.8L,初始pH 值为9.5,氧气流量为80L/h,反应时间为10min.实验室 优化工艺条件下CODCr 总去除率达到96.8%,B/C由0.1提高至0.35,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 董 萍,徐明仙,郑金花,林春绵
    2011, 39(5): 520-5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共溶剂对涤纶织物超临界CO2 染色效果的影响,在70~110℃和14~22MPa范围 内,采用分散红54分别在添加与不添加乙醇的超临界CO2 中对涤纶织物进行染色实验,测定了染 料的上染量及其在织物与流体间的分配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共溶剂能有效提高染料的上染 量,共溶剂效应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共溶剂添加量对上染量的影响在低温时最为显著,温 度较高时上染量基本不受其影响或影响较小.染料在织物与流体间的分配系数同样也受共溶剂影 响,低温时,添加共溶剂有助于提高染料的分配系数,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共溶剂的存在将越来越有 利于染料朝流体相分配.
  • 陈鸳谊,李行诺,张翠萍,葛志伟,颜继忠
    2011, 39(5): 524-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当归根茎中的有效化学成分,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制备 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当归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 据鉴定为senkyunolide H(Ⅰ),senkyunolide I(Ⅱ),Z-6-羟基-7-甲氧基-藁本内酯(Ⅲ),Z-藁本内酯 (Ⅳ),E-6,7-反式-二羟基藁本内酯(Ⅴ),阿魏酸(Ⅵ),falcarindiol(Ⅶ),其中化合物Ⅲ为一新的苯酞 类化合物.
  • 董玲玲,黄 鑫,齐阳光,冯 海
    2011, 39(5): 528-5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纤维素酶酶解-微波法提取黄芪多糖的新工艺.采用单因素分析与正交实验法,以黄芪 多糖的提取率和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考察酶料比、酶解时间、液固比、微波功率等工艺条件对多糖 提取效果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酶料比57.6U/g,酶解时间60min,液固比10:1,微波功率480 W,提取时间8min,重复提取1次,多糖提取率达到16.07%,多糖质量分数为88.40%,优于文献 报道方法的提取效果.酶解-微波法具有耗时短、节约能源、提取率高、产物纯度较好等优点,是提 取黄芪多糖的较理想方法.
  • 谢松霖,郑书香,何军邀,王 普,王荣柱
    2011, 39(5): 532-5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亲水性离子液体/Tris-HCl缓冲液混合溶剂体系中简单节杆菌催化甾类化合物17α- 羟基-16β-甲基孕甾-4,9(11)二烯-3,20-二酮(简称HMPDD)的C1,2 脱氢生成17α-羟基-16β-甲基孕 甾-1,4,9(11)三烯-3,20-二酮(简称HMPTD)的反应过程,通过细胞相容性和对反应影响的研究, 选择了[EMIM](L)- Lac作为用于该体系的离子液体,并对离子液体体积分数、初始底物质量浓 度、菌体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含体积分数为0.3%的[EMIM] (L)- Lac的Tris-HCl缓冲液(0.05mol/L,pH 7.5)体系中,当菌体干重质量浓度为13.1g/L,底 物质量浓度为4g/L时,简单节杆菌催化HMPDD脱氢反应16h的转化率可达89.9%,较Tris- HCl缓冲液介质中的脱氢转化率提高10%,且反应时间缩短了8h.
  • 袁 帅,王 普,何军邀
    2011, 39(5): 536-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耐酪氨酸冢村氏菌(Tsukamurella tyrosinosolvens)E105菌株生物拆分外消旋体α-乙基-2- 氧-1-吡咯烷乙酸乙酯制备左乙拉西坦关键手性中间体(S)-α-乙基-2-氧-1-吡咯烷乙酸的发酵培养 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其产酶活力.首先考察了碳源和氮源对菌种产酶活力的影响,并通过Plackett- Burman实验得出影响该菌株产水解酶的最主要因素为酵母粉质量浓度和初始pH 值.继而采用中 心组合实验并结合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确定了最佳的酵母粉质量浓度为12.1g/L, 最佳的初始pH 值为7.06.在优化的条件下酶活力可达1 024.6U/mL,较优化前提高了67%,表 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是提高该菌株产酶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 张新军,潘航滨
    2011, 39(5): 541-5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1 400m主跨的吊拉组合体系方案桥为工程背景,分别模拟主梁从两侧桥塔向中跨跨中 对称拼装以及同时从两侧桥塔和中跨跨中开始最后在斜拉段与悬吊段结合处合拢的对称拼装施工 的两种施工顺序,采用三维非线性空气静力和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主梁拼装过程结构的动 力特性、空气静力和动力稳定性的演变规律,并从抗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吊拉组合体系桥适宜的主 梁拼装施工顺序.结果表明:主梁采用从两侧桥塔向中跨跨中对称拼装施工顺序时,结构可以获得 较大的自振频率,并具有较好的空气静力和动力稳定性,是吊拉组合体系桥一种适宜的主梁拼装施 工顺序.
  • 何怡群,杨俊杰
    2011, 39(5): 546-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VC-U内管的八边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是指以八边形截面钢管作为外管,以PVC-U 管材作为内管,两管圆心重叠放置,在两管之间浇筑混凝土而制成的构件.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对此 类构件研究的报导.通过6个PVC-U内管的八边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试件的轴压试验研究, 得到试件外钢管、混凝土和PVC-U内管三个组成部分的荷载—应变关系曲线和试件的极限承载 力.并且通过对这6个试件的对比研究得到了径厚比、空心率、长细比3个参数对其极限承载力的 影响.
  • 徐 兴,李仁旺,吴新丽,赵 芸
    2011, 39(5): 550-5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应链协同设计中,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基于传统制造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不能结合供 应链中客户需求的现状,通过分析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QFD的制造 企业供应商选择模型.该模型对QFD方法的主要工具———“质量屋”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重构, 建立了客户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矩阵,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独立配点法,进行供 应商选择.最后结合实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此模型实用可行.
  • 竺乐燕,蒋美仙,冯定忠,李 晓,吴 能
    2011, 39(5): 555-5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企业准时交货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内部订单处理流程的基础上,针对制造型企业在准时 交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交货期的生产协同模型.根据订单处理和车间调度的复杂性,并结 合Multi-Agent的自主性、协调性等特点,探讨了面向交货期的生产协同系统的框架结构与多代理 的功能分类,建立了基于Multi-Agent的面向交货期的生产协同物理模型.最后用一个案例分析了 所建立的生产协同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缩短了交货期,证实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
  • 吴根忠,孙 亮
    2011, 39(5): 559-5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风力发电系统中风能最大风能捕获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永磁同步发电系统双PWM 换 流器结构.使用功率自抗扰控制器和两个电流自抗扰控制器,设计出了永磁同步发电机最大功率追 踪控制系统.自抗扰控制器将风机的机械转矩扰动等外部干扰进行估计和补偿,使得发电机组按照 最大功率点跟踪方式运行,提高了系统跟踪性能,实现了风力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通过不同 风速条件下的建模仿真,验证了自抗扰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梁荣华,刘 志,崔 冲
    2011, 39(5): 566-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环境下手机摄像头拍摄的二维彩色条码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特征的二维彩色 条码分割算法.首先,算法通过提取图像梯度特征来得到梯度图像;接着,采用DCT变换对梯度图 像进行分块,并计算每块的加强系数,从而区分条码区域和非条码区域.最后,根据数学形态学和凸 包算法精确分割出条码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割能力,能够有效地从不同环境 下拍摄的二维彩色条码图像中分割出条码区域.
  • 谭先俊,金 燕
    2011, 39(5): 571-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PI是一种高速、全双工、同步的串行通信接口.由于其简单易用的特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外 围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但在实际应用中有相当一部分MCU 因为自身不具备SPI接口而限 制了其在SPI总线器件中的使用,出于产品体积、成本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考虑,设计人员往往希 望使用不具备SPI接口的MCU去控制具备SPI接口的外围器件.笔者介绍了SPI总线的特征和 时序,给出了利用I/O Port软件方式模拟三线SPI通信时序以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和程序流程.
  • 崔 冲,刘 志,梁荣华
    2011, 39(5): 574-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提高复杂背景下移动端二维条码检测算法的效率和效果,以Data Matrix二维条 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特征分析和直线Snake定位的条码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原 始图像进行区域标记,通过对每个区域的颜色、几何、梯度和区域边缘等特征的分析,筛选出含有 “L型”定位边框的条码区域,然后通过直线Snake算法定位条码边缘,最后拟合条码的四个顶点, 并利用透射变换完成条码的校正.实验表明:该二维条码检测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优于已有的条 码检测算法,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很好的适应复杂背景下的条码检测,满足了移动端实时高效性的 需要.
  • 金 奎,孙明轩
    2011, 39(5): 579-5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Lyapunov-like方法,提出在有限作业区间上实现跟踪的带限幅的迭代学习控制器设 计.针对含有非参数化及部分参数化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设计鲁棒迭代学习控制器,但该方法 不要求已知不确定特性的范数界.针对参数化不确定非线性系统,设计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器.在 系统满足有界输入有界状态(BIBS)假设条件及控制输入饱和限幅作用下,统一对上述三类系统进 行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保证闭环系统中所有变量的有界性,并且跟踪误差能够在整 个作业区间上收敛到零,实现完全跟踪.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武文婷,田密蜜,赵衡宇,任 彝,沈 丹
    2011, 39(5): 586-5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景观及其评价是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与生态文明的复合载体.技术创新既是科技发展 的迫切需求和重要支撑体系,也是解决植物景观评价所存在问题的迫切需求.笔者在阐述植物景观 评价技术创新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植物景观评价技术创新中支撑、引导、约束机制不 健全、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技术手段落后、转化机制不健全和文化理念错位等障碍和相应的对策, 为植物景观评价、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支撑和借鉴.同时,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 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多重意义.